我的第二故乡
李淑芳
公主岭市二十家子镇猴石村是丈夫的故乡,我没出生在那里,没生长在那里,借丈夫的光,姑且就叫它“我的第二故乡”吧。
说心里话,我实在不愿意回“我的第二故乡”,可是,由于仍留守在老家的堂弟堂妹们,对我和长春的亲属再三再四地邀请,盛情难却,只好互相鼓励去上一遭。在公主岭下了火车,坐上他们的汽车,向“我的第二故乡”进发了。
已经阔别三十多年,一想起那崎岖坎坷的山间小路,凸凹漫长的“八大岭”就打怵!今天,虽然坐了汽车,恐怕也难逃那颠簸震荡之苦。再说,吃住上谁家呢?这一大帮人,在谁家吃一顿,也够他一家人节约一个月了;住,更不可想象,男女老少一家几代都挤在一铺土炕上,再挤进几个外来人,翻身都困难。那泥泞的路,浑浊的河流……
我正漫无边际地想着,只听一人惊喜地喊:“看,庄稼长得多好,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!”我的记忆从遥远的过去被拉回现实,顺着同行亲属的手指看去,只见公路两旁,长着一片片将要成熟的庄稼。初秋季节,微风轻抚,不时送来沁人肺腑的缕缕清香。“哦,长得真高、真壮!三十年前可没有这样的光景,那时庄稼长得又矮又细。”我感叹道。“同一块地,同样的人,政策不同了,长的庄稼也不同了。”二堂弟一语中的地道出缘由。与我一同回老家的几个人不禁同时发出赞叹之声。
“喂,走错路啦。”有人提醒开车人。“是啊,可不走错了嘛,这哪里是崎岖坎坷的乡间小路?”又一个人提出异议。“没错。放心走吧!‘要想富,就修路’。这路是前几年修的,公共车、出租车有的是!”好像这路是自家的,大堂弟美滋滋的解释。我们放眼望去,宽阔的柏油公路像一条灰色长带向远方蜿蜒伸展,车来车往络绎不绝。
“下车吧!到家了。”二堂弟率先跳下车。到家了?三十年前,这段路程要步行三到四个小时才能到家,现在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?!我迟疑一下,随着大伙跳下车,跟在二堂弟后面向写有“惠民超市”字样的门口走去。
这哪里是“家”?分明是一个集市,只有集市才有砖瓦房!
“你看,”我指着镶嵌各式精美图案、错落有致排列着的砖瓦房, 对我身旁一个亲属说,“他们别是骗我们到集市上买什么大鱼大肉去的,我在城里可是吃腻了这些东西!”“不吃大鱼大肉,酒总是要喝点儿吧!”大堂弟、二堂弟从超市出来,每个人举着两瓶酒,接着我的话大声说。这时,堂弟媳、堂妹一大群人穿着漂亮时尚的衣服,从各自青堂瓦舍里出来,汇集到一起,嘻嘻哈哈地向我们走来,热情地招呼我们这一帮城里人。“真到家了?!”我疑惑伴着惊诧,“这小村庄歪歪扭扭、矮矮趴趴的土草房呢?”我寻觅着。“扒掉了,全盖上了新房。”二堂弟媳抢着说。哦,三十年前的旧貌荡然无存!“比过去的小城镇都好,还有了市!”我感叹着。“你好多年没回来,不知道农村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,现在是一年比一年好。比方买个油盐酱醋吧,过去,要跑到十几里、几十里外的二十家子、或公主岭去买。现在,家跟前就有商店、超市,买啥方便多了!”大堂弟媳不无炫耀和自得地说。
接着,堂弟媳和堂妹们争着让我们这群城里人先到自己家去。“你们谁也别争了,按理应该先到老大家。”大堂弟媳据理力争。“对,我们先到老大家。然后一家一家都到。”丈夫最后做了决定。
我们相携走进了大堂弟家。他家是三间瓦房,坐北朝南。中间一间比两边的窄一些,是走廊。走廊两边是卧室,东边老两口住,西边留给在外地工作的两个女儿节假日回来住,或者来个亲朋好友住。“真宽敞!”人们赞叹着。“现在家家都住得宽敞,有的人家比我家还宽敞呢!”大堂弟媳随口介绍道。
顺着走廊往北走,进了厨房,厨房北侧和西侧各开了一个门,北门通向宽敞的仓房,仓房里储满了五谷杂粮和一些农具。西门通向猪 舍,我们走进去,不禁诧异、慨叹:“这猪,住的比我们三十年前人住的还要好,清一色砖混结构,地还是水泥抹的!”“三十年前,我们是大人、孩子祖孙几代挤在一个土屋,你看,现在这猪,大猪、小猪各有自己的卧室,真阔绰!”六七口足有三四百斤的大猪听见人声,躺着的从“床上”爬起来,站着的抬起头,都慢慢地迈着绅士步子向我们这边靠近,竖起耳朵,乜斜着眼,露出不屑的目光对着我们。彷佛在说“别瞧不起我们猪,我们吃住再也不像三十年前了!”“不用你傲慢,没有改革开放,没有我们人,你休想住上这么豪华的房子!”一个人指着猪笑着斥责道,“若是以前,能有粮养你长这么大?早给你‘上官猪’了!”猪们好像听明白了‘上官猪’是怎么回事,低下头,乖乖地躲开了 。
我们嘻笑着,顺着猪圈敞开的大门向西侧的小院走去,那里迎面停着一辆“小四轮”。据堂弟们介绍,“小四轮”几乎家家有,用它来帮助做农活,既方便、出活,又省力、省心。“现在,再也不用面朝黄土,背朝天地苦干了,有了农业机械,庄家活干起来轻松多了!”堂弟和堂妹们纷纷介绍。
我们正感慨农村的巨大变化时,弟媳们招呼我们吃饭。
饭桌上摆着黄灿灿的玉米饼,油汪汪的大米饭,暄腾腾的大馒头,白嫩嫩的水豆腐,绿油油的豆角,紫沤沤的茄子,红艳艳的西红柿……真是应有尽有!色彩斑斓,香味扑鼻。
我们酒足饭饱之后,谈论起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。各个感叹唏嘘:以前就怕衣服破了没啥穿,现在就怕衣服不破不能赶快买新的穿;以前不管吃啥只要是吃饱了就行,现在不管吃啥必须吃好才行;以前走路是用脚量,后来逐渐是自行车、摩托车,现在是公共汽车,甚至是自家车。孩子结婚,七十年代是自行车、手表、缝纫机、收音机;八十年代是冰箱,黑白电视,洗衣机;九十年代是彩电、三金、影碟机;零零以来是房子、轿子、票子……这真是,穿衣越穿越高档,吃饭越吃越讲究,走路越走越轻快,家用越来越豪华,住房越住越宽敞。以前讲究温饱,现在讲究享受。
简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!城里我们有亲身体会,不必说,这乡村的巨大变化,以前,我们只有耳闻,没有目睹。所以,三十年前的烙印总是挥之不去。现在,亲见之后,彻底洗脑了。
接下来的两天,更是让我们惊叹不已。我们到其他堂弟堂妹家吃饭,每家必像嫁女、娶媳一样大宴我们。在过去,这一顿酒宴,足够他们一家人生活一个月了。然而,他们却全然不在乎,恨不得我们顿顿都在他家吃才好。当我们说太破费时,他们却哈哈大笑说:以前家家就怕来客,有数的口粮,客人吃了,自己就要饿肚子,再说,住的像狗窝,怕客人笑话。现在都盼着亲朋好友团聚。 不愁吃不愁穿,谁家有粉不往脸上擦!
听着堂弟他们的议论,我不由想起《管子·牧民》中的一句话:“仓廪实,而知礼节”。试想,粮仓的东西还不够自己填饱肚子,有谁还敢去宴请他人呢?所以,“礼节”也就自然而然被人们忽略,人情交往也被淡漠,感情也自然被疏远了,甚至“民不足而可治者,自古及今未之尝闻。”(贾谊《论积贮疏》)
在与堂兄弟姐妹欢聚之余,我们参观了丈夫和堂兄弟姐妹念书的小学校。学校由十多间一字排开的办公室、教室组成,宽敞明亮,周围镶着栅栏。丈夫看了,感慨道:“我念书时刚解放,教室是没收地主家的门房,桌子和板凳是用破木板、破木墩儿搭成的。” “我们念书时,是几间土坯房。一下雨就漏水。”兄弟姐妹接着说。“你们上学都太早了,现在跟我一起上学不就好了!”一个邻居小孩儿跟在我们后面,认真说,“还不收学费呢!”我们一起瞅向他,看着他一脸童真得意的样子,笑道:“你多有福!我们生得太早了。”
接着,又走了几家老邻居,他们和堂兄弟姐妹家一样,家家都房高院阔,鲜花锦簇,园中丰收的果实挂满枝头。屋内,檀箱立柜,彩电座机,样样俱全,甚至有的家庭还买了电脑。屋外,鸡鸭鹅狗猪成群结队,各有居所;粮食、农具,应有尽有。有的还成了养鸡,养鸭,养猪专业户。
说起养猪,由于我耳朵背还打了一个大叉,出了一回丑,令人捧腹:有一次,我发现一堵高墙,里面有好几座红砖房,整齐有序,禁不住问妹夫:“这里面是干什么的?”妹夫回答了一句,我以为听清了,“哦”了一声赞叹道:“原来是敬老院!要不建得这样好呢。”话音一落,引起一片笑声。妹夫解释说:“是猪圈,养猪专业户建的,不是敬老院。敬老院比这好上百倍!”我没笑,而是感慨万分地自言自语:“猪圈都建得这样好,真是今非昔比!”
此行即将结束,我却眷恋不舍,没等离去,就产生再来的渴望。以前因为贫穷使我们堂兄弟姐妹感情疏远,而今因为富足又使我们感情拉近。
富足使人自信,使人团结,使人奋进。“信乎”!
我坐在回家的车上,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在我脑海不断萦绕:“衣食住行”是人的第一需求。这第一需求不能满足人民,衣不蔽体,食不果腹,居无定所……何谈乐业,何谈发展,何谈百年大计!如今,由于改革开放,人们的“衣食住行”再加上“学”、“医”……都得以改善,哪个人还肯不迈开脚步,奋勇向前呢!
“尝一脟肉,而知一镬之味,一鼎之调。”(《察今》)相信,我们伟大祖国的新农村也和“我的第二故乡”一样,正日新月异,飞速发展、前进!